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一点灵犀/艾式通货紧缩和裁员式内卷\李灵秀

图片:科技公司正在利用物种灭绝节省下来的资源投资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 /AI Charting 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迭代,大量相关内容和产品涌现,但市场似乎没有足够的空间捕捉“过剩产能”。最终的结果是,在绩效压力下,对企业的参与只会加剧并大量消失。最近,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森。 Jason Furman的一项研究发现,2025年上半年,如果不计入数据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经济产出,国内生产总值(GDP)仅增长0.1%。这也意味着,除了人工智能之外,美国其他行业基本陷入停滞。人工智能的强势主导地位在资本市场上也意义重大。自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以来,AI领域做出了贡献占标普 500 指数 75% 的价格回报和 79% 的盈利增长。科技巨头资本支出比例从2023年的35%骤降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72%,创下历史新高。 (见附图)当然,如此疯狂的投资也遭到了华尔街的质疑。近期,美国科技“七姐妹”股价出现明显变化。毕竟美国目前的融资成本并不低,回报周期也无法保证。但问题是,科技公司如果就此止步,将被视为自愿投降到AI竞争的循环中,股价仍将受到资金的制约。硅谷巨头绝对没有回头路。用户的消费能力已经饱和。更困难的是,AI工具引发了供给的大幅扩张,但市场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ngly,很容易导致分流,这在内容创作领域最为典型。例如,有人每天花几个小时在线观看宠物视频。即使AI生成的视频内容被量产,也不会让他增加观看时长或者贡献更多的点击量,因为他的消费能力已经饱和了。从商业角度来看,AI工具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加大。影视公司利用AI缩短拍摄时间,游戏公司利用AI简化制作流程,自媒体博主更新更加频繁。美国人口普查局7月发布的2025年商业趋势与展望调查(BTO)显示,美国企业中人工智能的平均渗透率从2024年的5.2%增长到2025年的8.1%,但只有3%至7%的企业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后实现了收入增长。雷图rn的投资是漫长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硅谷消失循环的逻辑。一方面军备竞赛如火如荼,另一方面投资回报却遥遥无期。科技公司只能先让AI取代员工,然后利用灭绝节省下来的资源来投资研究和技术开发。据美国裁员追踪网站Layoffs.FYI统计,到2025年,全球科技公司裁员近10万个,大多集中在巨头公司。其中,英特尔的情况最为极端,全球有2.4万人遇难;微软进行了三轮裁员,从6500人裁员至19000人;亚马逊确认计划裁员约 14,000 个职位,以简化运营并加速人工智能部署; Meta裁员达到3600人,部分原因是团队扩张和AI部门重组t。然而,对于幸存下来的员工来说,生活并不轻松。当技术变更周期从“每月”变为“每周”时,传统的工作节奏就不再适用。据媒体报道,硅谷公司的顶尖研究人员一般每周密集工作80至100小时。即使是“996”(每天上午 9 点到晚上 9 点,每周六天)也已经不够了。一种名为“002”的紧张工作制出现了——从午夜到第二天午夜待命,周末只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