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创新科技瞭望台/促进人才流动重塑创新科技版图

国家移民管理局近日发布移民出入境管理服务10条政策措施。对于香港科技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不仅“给折扣”,还“给机会”。这套政策组合相当“精准”,既解决了眼前的“痛点”,又为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本文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层面进行讨论。新政最直接、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对香港人才流动彻底“推倒围墙、放宽限制”。特别是,“人才往来港澳签注”已延伸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这一转变在扩大人才库容量、从根本上改变人才流动的“质地”方面已经结束。短期效应:从“人才库”到“人才聚”“活水”从事科技创新,最怕的是“等待”,需要的是“速度”。一次偶然的会议或一场不恰当的研讨会往往会忽视灵感的火花。以往,内地专业人士或学者想去香港交流,必须提前计划和申请,整个过程相当有计划,缺乏灵活性。这种模式往往会错过很多不当碰撞和思想碰撞的机会。新政策彻底改变了以往人才跨区域流动的情况。从“预约制”到“准时制”,北京的顶尖科学家可以决定下午随时飞往香港参加第二天的学术会议;香港的风险投资人可以预约当天来自杭州的初创公司创始人,这种“说走就走”的便利将增加思想、技术交流的频率和效率。各方讨论、资本对接。这就像是把我们与内地人才连接的通讯系统从过去的“拨号上网”升级为“光纤到户”。带宽和速度的重大飞跃带来了质的变化。人才不再是储存在庞大的“人才库”中等待被动调用的资源,而是成为源源不断、同一个方向流动的“人才流水”。这次高频率的接触,不仅把内地的领先智慧带到了香港,更重要的是让香港真正成为一个思想被颠覆、创造力爆发的“反应场”,整个创新科技生态圈的活力被充分激活。中长期布局:筑巢引智,打造“超级增值机器” 如果说激活人才流动是新政的“重中之重”,更深层次的战略诉求是推动人才深度融合集企业、资本、产业于一体,将香港打造成独特的创新科技“超级增值机器”。为何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成功企业都想来香港发展?答案在于,香港拥有短期内难以克服的三大优势,而新政策则强化了这些优势的吸引力。首先,它是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IP)保护网络。科技公司的主要资产是专利、源代码和其他无形资产。香港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全球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不仅是法律规定的完善,更是一整套成熟的注册、认证、仲裁和执法生态系统。内地企业可在香港注册其主要专利。该注册机构得到周边主要市场认可他的世界,承认。这相当于为他们的创新成果在全球颁发了“安全证书”,让他们可以安心在香港进行基础研发,然后将产品销往全球。其次,有符合尖端技术的“快速证书”。随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快速发展,内地企业“全球化”时,要面对复杂的监管挑战,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香港的监管环境早已与国际接轨,拥有一大批熟悉国际合规的法律和咨询专业人士。内地企业可以利用香港作为其国际总部业务,在“沙盒”环境中快速使其产品和服务符合全球标准,并明确规定规则,大大降低了他们“走出去”的门槛和风险。三是全球资金“集散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优势超越香港证券交易所。领先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家族办公室云集于此。内地“独角兽”企业可以在香港获得充裕的全球资金,并以国际标准估值,为其全球扩张“抽水”。这种“中外融合”的优势,是香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香港的角色非常明确:我们不仅是“超级联系人”,也是“超级增值者”。香港将内地最具活力的创新要素(技术、人才、商业)作为“输入”,然后通过法律、合规和金融体系进行“加工、增值”,最后“输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企业。我诚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与京津冀、长三角的产业结构重合度并不高,但恰恰是互补而非竞争。我们可以利用香港在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香港发展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我们有优势的领域,形成“科研在国内、加到香港、制造在湾区”的大翼合作模式。这项新政策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引领这一一体化。香港科技界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发挥“织工”作用,收获政策红利。历史机遇转瞬即逝。只有顺势而为,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娱乐的态度,才能巩固香港国际创新科技的地位在国家实现高度科技自主的征程中,谱写我们自己的光辉篇章。 (作者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协会创会主席)